這間房子價格多少合理
身為房地產第一線從業人員,被顧客詢價是常有的事。
有些顧客為了希望業者的回答能公允客觀,故提出的問題都很廣泛(如:高鐵區三房行情大概多少、成功學區朝南四房品牌建商價格多少合理...)。每當被問及這類開放式的問題,都不禁讓我直盯著螢幕發愣數十分鐘。
影響價格的因素有很多,除了地段、屋齡、建商外,還有樓層、棟別、格局、社區運管理、建材配備、當局市況氛圍、過往社區成交行情等。所以最直接詢價的方式,就是把社區及物件條件提供給業者,業者才能提供完善的評估。
不過,消費者會如此跟業者試探互動,這也情有可原(一切都是信任度不足所致,不過這議題不在本篇核心探討範疇)。
--
以下來聊聊,業者面對消費者詢價時的處境:
1.當詢價者是賣方時:
業者的估價總是無法令賣方感到滿意(如果有令賣方感到滿意的估價,那極大可能是業者在畫大餅,委託先簽了再說,後續再慢慢議價)。
在賣方眼裡...
即便自己房子的屋齡較舊,價格也要比照新案。
即便自己房子的樓層較低,價格也要比照高樓層。
即便自己的房子沒裝潢,價格也要比照鄰居有裝潢的價格賣。
即便社區今年已成交四件,每件皆刷新社區新高價,賣方也會覺得那是別人,鄰居的成交價就是我的起始價,我家價格值更高。
上述看似非合乎邏輯的觀點,卻是普遍賣方售屋時的心態。沒辦法,一般人手上至多同時持有1~2間房子,每賣掉一間房子,就是把這間房子的價格憧憬作了結算。
在現今房源如此缺乏的市況,業者要跟賣方建議售價又更為困難了。要是估價太低,賣方很容易就跟你說掰掰,並尋找下一位估價更高的業者;而要是估價太高,容易讓賣方覺得你過於浮誇、不切實際。
我常覺得賣方在找尋委任仲介很像是皇上在選妃。
賣方要賣房子,難道會不知道自己社區行情多少嗎?賣方當然知道啊!最後能否賣到心中理想價是其次,賣方只不過是在找尋一個能更認同房子價值(或是講白話一點:能讓賣方賺更多)的仲介。
而若過往沒有合作過、可信任的仲介,賣方挑選仲介最快的方式無非就是價格決。哪個仲介給予房子更高的估價與認同,就優先獲得合作的機會。但賣方這樣的心態,卻也無形中養成了很多仲介畫大餅的情況,只為掙得一次合作的機會。
我們發現,很多互動模式其實都是因應人性而產生。
2.當詢價者是買方時:
以前房價平緩的時候,我都會直接跟買方說:“社區成交行情區間落在xx~xx萬(然後直接附上成交價格整理表)……“。
但今年房價漲得飛快,每個月市場的價格行情都在變化,實在很難跟買方訴諸何謂合理價。若因價格建議得過低,導致買方沒買到房子、下次出價得花更高成本來購買,這樣豈不就害了買方?
故,買方與其問房仲價格多少合理,不如實際自己去市場走一遭。你就知道目前市況如何、以及是否有必要追價了。
成為自己資金的主人,同時也為自己的決定負責。